和珅贪污了那么多钱股票杠杆怎么算,被抓时为什么只字不提贪污?而是用了一个字。
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的这一天,和珅站在朝堂之上,正如往常一样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。他或许未曾想到,这会是他最后一次以宰相的身份出现在这个他熟悉的地方。不到一个月后,这位权倾朝野的"二皇帝"就被一纸诏书定下二十条罪状。在这些罪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反复出现的"藏"字,而非人们预想中的"贪污"二字。
要理解这个"藏"字的深意,我们需要回溯和珅的权力之路。和珅能够走到权力的顶峰,离不开乾隆帝的信任与器重。在乾隆朝后期,和珅成为了最受宠信的大臣,这种宠信甚至超越了普通君臣之间的关系。当时朝中上下都清楚,要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,不能不给和珅几分薄面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和珅在乾隆晚年时期表现出的特殊才能。当时年过八旬的乾隆帝已经说话不太清楚,常常只能含糊其辞。在这种情况下,和珅成为了唯一能够准确领会乾隆帝意思的人。这种独特的能力,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。每当乾隆帝发话时,和珅就站在御座右侧,为文武百官"翻译"圣意,这使得他在实际上掌握了解释圣旨的大权。
和珅的权势在公元1797年达到顶峰。在军机大臣阿桂去世后,和珅接任其职,同时兼任刑部、户部、吏部三部尚书。这样的权力集中在一人之手的现象,在清朝历史上都十分罕见。朝廷上下对和珅的称呼也从"和大人"变成了"和宰相",甚至私下以"二皇帝"相称。
然而,权势越大就意味着对手越多。在朝中,刘墉与董诰就是和珅的主要对手。但是面对和珅强大的权势,这两位能臣也不得不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。刘墉以装疯卖傻来避祸,而董诰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减少露面。
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和珅在宫中布下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。从乾隆身边的太监到嘉庆周围的宫女,都有和珅的眼线。这使得新皇帝嘉庆在自己的父亲还在世时,处处都要小心谨慎,生怕一个不慎就惹来祸端。
当时朝廷的上朝场面颇为特别:乾隆帝高坐中央,嘉庆帝坐于左侧,和珅则站立在右边。文武百官在下面行三跪九叩之礼,看起来倒像是在同时朝拜三个人。这种情形在清朝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,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和珅权势之大。
实际上,这时的朝政大多由和珅一人把持。虽然嘉庆已经即位,但在乾隆在世期间,他的权力更像是一个摆设。宫中仍然沿用乾隆年号,连嘉庆居住的地方都还是原来的毓庆宫,而不是皇帝理应居住的养心殿。这种权力格局一直持续到乾隆驾崩,和珅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。
在这种权力格局下,嘉庆帝表面上恭敬有加,实则暗中观察。有一次,和珅向新皇帝进献了一把玉如意作为贺礼。面对这份来自权臣的礼物,嘉庆帝做出了一个巧妙的回应:他写了几首《咏玉如意》的诗文,故意将其丢弃在地上。这些诗文果然很快就传到了和珅案头,这正中嘉庆帝的下怀。通过这种方式,嘉庆帝成功地让和珅降低了警惕,认为新君不过是个智谋平平的年轻人。
乾隆在世时,嘉庆帝不得不容忍和珅的专权。每当朝会时,他只能坐在一旁,看着和珅为百官"转述"自己父亲的旨意。即便和珅位居臣子,却已经被免除了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的规矩,这在清朝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。但嘉庆帝始终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。
这个时机终于在乾隆驾崩后到来。乾隆帝刚刚去世半个月,嘉庆帝就迅速展开行动。他任命刘镛负责查办和珅的案件,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抄家行动。抄家的结果令人震惊:仅是明面上的财产就已经相当于清政府十六年的财政收入。
在二十条罪状中,与财产相关的几条格外引人注目。比如和珅收藏的珍珠手串数量是皇宫的数倍,其中最大的珍珠甚至超过了御用冠顶的尺寸。在他的府邸之内,夹墙隐匿黄金两万余两,私库尚有六千多两,地窖之中更是深埋着三百多万两白银。这些数字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笔惊人的财富。
然而,在这些罪状中,最值得玩味的是措辞的选择。整份文书通篇都在使用"藏"字来描述和珅的财产问题,而不是直接用"贪污"二字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用词背后,其实暗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。
如果用"贪污"定罪,必然要追究这些财富的来源。和珅在任二十多年,经手的大小案件不计其数,一旦追查起来,势必会牵连到朝中大批官员。此情形不但会撼动朝廷之根基,而且或许会波及社会的稳定。更重要的是,和珅能够如此肆无忌惮地聚敛财富,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已故乾隆帝的庇护。若深究此事,难免会影响乾隆帝的声誉。
正是出于这些考量,嘉庆帝最终择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处理方式。他仅仅处置了和珅一人,却对和珅的家人网开一面。和珅的党羽见风使舵,纷纷与他划清界限,朝廷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秩序。这其中,大臣刘镛的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一个"藏"字,既点明了和珅的罪行股票杠杆怎么算,又避免了过度追究,可谓是两全其美的选择。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的"得势不能太甚"的处世哲学,也展现了嘉庆帝在处理政治事务时的老练和圆通。